□ 黃崇亮
靈秀峨眉甲天下,法治精神潤三江。 ——題記
我,是一名新時代的法院人,也是一名法院人的女兒?;赝麐寢屧哌^的路,我明白,我所傳承的,是熱烈的紅色血脈,也是不滅的法治精神。
2020年8月18日,是所有樂山人難以忘懷的一天,狂風暴雨帶來了百年難遇的洪災。當晚,媽媽在家心急如焚、坐立不安、徹夜難眠,天還未亮,就急著趕往單位。我攔住她說:“外面水深雨大,車都開不了,家離單位那么遠,你怎么去???!”但是媽媽堅持說:“不行!我必須要去!卷宗、電腦都在院里,這些審判資料關系到多少當事人的權益啊,可不能被水弄濕,我必須得去!”就這樣,50多歲的她一路蹚著水走到法院,院內的積水甚至沒過了警車。一到法院,媽媽馬上投入到抗洪救災第一線,立即組織搶救卷宗。她的雙腿,泡在洪水里近10個小時……終于,10萬件卷宗全部安全轉移后,媽媽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??蓻]人知道,她患有嚴重的類風濕,平時陰雨天都痛得鉆心,更何況是泡在洪水里呢?在我幫她按摩緩解疼痛時,她還開心地說:“你看,外面雨停了!洪水退了、淤泥清了,終于都過去了……走,一會兒去吃蹺腳牛肉!”看著這樣的媽媽,我心里既驕傲,又心疼。
她總是這樣,隨時都緊繃著一根司法為民的“弦”。從我記事以來,她這根“弦”從未放松過。從人民法官到市中區法院院長,再到樂山中院副院長,她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“讓我來”。她是這樣說的,也是這樣做的。
員額改革的進程里,她牽頭負責,輾轉多地,深入調研,加班攻堅,有關做法獲得了中央政法委的肯定。
脫貧攻堅的道路上,她心系群眾,跋山涉水,走村入戶,訪貧問苦,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“傅嬢嬢”。
教育整頓的工作中,她勇挑重擔,帶病前行,清查清理,整治頑疾,白天黑夜連軸轉。
媽媽就是這樣一個人,工作第一、事業至上,舍小家、顧大家,總是對工作充滿了熱忱。
可這一切都停止在了2021年5月19日。那天中午,她原本有一個就診預約,可在臨時任務面前,她放棄了看病,趕去峨眉山開會。下午,我的手機響起,電話那頭說,媽媽犧牲了……那一刻,我大腦一片空白、雙腿發軟,瞬間天崩地裂。我沒有辦法接受這一切,這是夢吧,我想。
后來,在媽媽的告別儀式上,來了許多不認識的人。他們說:“我們當年的案子就是你媽媽辦的,她的公正判決讓我們心服口服,再遠我們都得來送她最后一程。你的媽媽是個好法官!”聽了他們的話,我熱淚盈眶,我知道媽媽的付出都是值得的!看著人來人往,我知道這不是夢。媽媽真的已經離開了她親愛的家人、熱愛的事業,以及認可、惦記她的人民群眾!
在整理她留下的工作筆記時,我發現每件案子、每個流程、每個細節她都一一記錄著。想到以前只要提到某個案子的數據,媽媽就可以準確到小數點后兩位,我這才明白,自己失去的不光是血脈至親,還是燈塔一般值得敬仰的法治前輩。
在她身上,我看到了外公的身影。他臨危受命,扎根戈壁,投身“核工業”,他們“干驚天動地事,做隱姓埋名人”。從小耳濡目染,媽媽傳承了這份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。
在她身上,我看到了爺爺的身影。建國初期,爺爺進入法院工作,是新中國法治進程的見證者、參與者。他常常告誡媽媽和我,要知艱難而不悔、樹公正于民心。媽媽傳承了這份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,逐漸成長為大家心目中的好法官。
在她身上,我還看到了樂山法院人的身影。樂山法院全國模范法官彭學文、王錫俊,他們沒有高學歷,卻深知公平正義的砝碼該如何放置;他們沒有信息化辦案手段,卻處理了上萬件案件糾紛;他們沒有戰勝病魔,卻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贊譽。
這就是生生不息的家風傳承,這就是樂山法院的法治傳承,這就是紅色嘉州的文化傳承。
現在,接力棒傳到了我的手中,我所要做的,就是循著媽媽的軌跡,踏著先輩的足跡,繼續向前奔跑,繼續風雨兼程。
這是我們樂山法院三代人的故事,爺爺王登域,媽媽傅岷雪,女兒王詩晴,一家三代薪火相傳,與法結緣,與愛同行,將自己的青春熱血獻給了黨和祖國,獻給了法和人民。
我,是這個故事的講述者,是來自樂山法院的黃崇亮,也是接過重擔的王詩晴。在樂山法治的長河中,曾有無數個王登域見證了歷史,無數個傅岷雪推動了發展,而現在,無數個我們便是無數個王詩晴,將繼續傳承這份司法為民、懲惡揚善的法治精神,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!
?。ㄗ髡邌挝唬簶飞绞惺兄袇^人民法院)